寻根追梦走进杭州 浙大的历史和创业氛围获香港大学生点赞

  • 发布日期:2017-06-26 12:38
  • 浏览次数:
  • 来源:南京大汉网络公司
  • 字体:[ ]

  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澳洲悉尼大学的6位香港大学生,分别前往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五个城市,展开为期十天的寻根追梦之旅。

  6月11日,6位香港大学生来到了杭州之行的第一站——浙江大学。他们先是参观了校史陈列馆,并在随后同浙大创业实践基地里的学生创业者进行了友好的互动交流。几位香港大学生纷纷表示,看到这么多创业项目令人兴奋,希望好好珍惜这次机会,把在杭州的所见所闻带回去分享。

 

  重温浙大文军长征

  步入浙江大学的校史陈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型人物群像油画《惟学无际》。竺可桢、苏步青、陈建功、李政道等数十位科学巨匠在这里留下足迹。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张张历史图片,将浙江大学筚路蓝缕的“文军长征”故事,向6位香港大学生娓娓道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浙江大学开始往内地西迁,先后经过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遵义的湄潭,并在那里坚持办学七年之久。浙大西迁历时两年多,行程近2600公里,史称“文军长征”。

  在一枚日军轰炸留下的炮弹面前,6位香港大学生驻足良久。虽然已是锈迹斑斑,但透过冰冷的铁块,还是能感受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一辈浙大人不畏困难险阻,立志文化救国的崇高精神。

  “很难想象,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一所学校还能为教育坚持那么久。”香港中文大学五年级学生林善晴对记者表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是透过这些实物和照片,还是能想象到当年浙大学生克服磨难的场景,那一代在教育上、求是上的追求,还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在立体的环绕声下,庄严肃穆的浙大校歌在耳畔响起。古典优雅的歌词,却是诞生自烽火硝烟的战争时代,浙大西迁的辗转途中。1938年,校长竺可桢邀请一代儒宗马一浮执笔撰写,于是就有了这首体现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校歌——《大不自多》。

  虽然尚不能完全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含义。但并不能妨碍吴伟杰喜欢上这首用文言作词的校歌。工整的对仗的古朴的音律,让这个来自悉尼大学的社会学学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力透纸背的岁月感。吴伟杰说“虽然西方也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大学,但很少在历史传承上可以和浙江大学媲美,经历过战火洗礼是这座百年老校的宝贵财富”。

  在校史陈列室内,一行人还参观了百幅照片和校史文物,认真了解了浙江大学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年发展历程。6位香港大学学生表示,“求是创新”的浙大校训激励着后来的师生,值得每一个学生学习。

 

  感受浙大氛围

  浙江大学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位于紫金港校区月牙楼一楼,面积约800平方米,采用全开间、开放式设计,为在校生从创业点子团队到相对成熟的创业项目团队提供平台和空间,可容纳120余个工位。

  在一个名叫“丑丑果”的项目团队前,6位香港大学生停下了脚步,对桌子上一瓶一瓶包装可爱的果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项目负责人赖燕婷见状就递上了一些产品,邀请香港大学生现场品尝。

  虽然只是一个大三在校学生,但赖燕婷已经带着“丑丑果”项目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从去年10月入驻实践基地,仅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赖燕婷的团队就已经开发出了海盐味、蜂蜜柠檬味、蜂蜜柠檬味、肉桂味等三种不同口味的果酱。

  当听到所有创意都来自包括赖燕婷在内的三个人团队时,6位香港的大学生不禁发出了一片惊叹。“他们的产品味道很好,食用也很方便,更不可思议的是几个在校学生就把这件事情做成功了。”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杨晓晴对记者感叹:“真令人想不到”。

 

  在接受采访时,香港大学学生甘颖心表示,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可以规划未来的路,学校不仅传授了科学教育,也给了学生一个创业的机会,在这样的氛围下,创业就像是融入生活的一部分。

  在实践基地里,几位香港大学生还同云格子铺、“我的一亩彩稻田”等多个项目团队进行了学习和交流,之后双方一起合影留念。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表示,内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同时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希望能有更多的香港大学生走走看看,浙大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宾交流访问。

  据了解,香港大学生一行人,6月12日上午将前往中国美术学院,下午则是参观阿里巴巴,并将现场体验智能生活带来的便利。

我要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