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信息(3月26日)

  • 发布日期:2020-03-27 09:39
  • 浏览次数:
  • 来源:省外办(省港澳办、省友协)
  • 字体:[ ]

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情况通报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孙黎明

(2020年3月26日)


3月25日0-24时,新增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例(法国输入1例、西班牙输入1例)。新增出院病例1例。截至3月25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6例,累计出院6例。

3月25日0-24时,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截至3月25日24时,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1217例,累计出院1216例,累计死亡1例,治愈出院率99.9%。全省已33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

截至3月25日24时,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43例,累计出院1222例,累计死亡1例。无境外输入疑似病例。全省共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4897人,尚有2042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另外,我省先后派出了17批医疗队共2018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武汉、荆门,累计经管患者1311人,诊疗重症危重症患者878人,出院、转院(科)1093人,其中治愈出院797人。目前,第一批、第二批医疗队共361人已完成任务并返浙,还有1600余名医疗队员继续坚守岗位。

自3月23日起我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已由二级调整为三级,响应级别下调了,决不意味着疫情防控可以松口气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境内疫情不断好转,但疫情在全球出现大流行,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决不可掉以轻心。

各地要加强对境外人员从国门到“小门”的防控风险分析研判,建立闭环管理机制,毫不放松做好严控工作。要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要求,突出全员全方位全链条闭环管控,进一步落实落细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十大机制,扎紧扎密“一码一库一平台一指数”精密智控网,以更精准的措施、更有力的手段打好防控境外疫情输入这场硬仗。一要把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策略从重点国家和地区转向所有入境人员,牢牢守住“六道关”(摸排关、入境关、通道关、社区“小门”关、隔离关、治疗关),实现全方位闭环管控。二要加强对入境返浙人员信息摸排,依托“大数据+网格化”,运用健康码国际版,进一步做实国内外联系人清单,对入境返浙人员做到“预先知、登机知、落地知”。三要加强与省内外航空、港口、陆路各入境口岸的协调衔接,第一时间掌握入境返浙人员信息,建立从入境口岸到返乡通道到“家门”的闭环管控机制,确保潜在的风险源全链条可控受控。四要进一步管住社区“小门”,做好体温检测、扫码登记等工作,严格落实入境人员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做到应查尽查、应核尽核、应隔尽隔,确保不发生失管脱管漏管。五要进一步发挥健康码作用,在人员相对密集、流动性较大的公共场所和重点场所,继续检查健康码,以强化风险的早期识别和控制。



发布会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提问:我的问题想提给卫健委的孙主任。我们知道最近我省的社会生产生活已经逐步回到了正轨。老百姓去普通医疗门诊看病、配药的需求就越来越大了。请问到目前为止我省的常规医疗门诊恢复情况怎么样了?老百姓看病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什么?谢谢。

孙黎明: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分区分级恢复正常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的基础上,加快恢复正常的医疗服务。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展的态势持续平稳向好,我省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硬”,确保“两战赢”。目前,我们全省各级医院的门诊、住院、手术已经全面恢复,口腔科常规诊疗项目也已恢复。“牙周超声洁治”、“牙齿种植植入手术”、“冠桥等牙体预备”三类手术和治疗,将根据疫情态势逐步恢复正常。同时,我们也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落实医院感染管控举措,深化细化做好正常开诊后的院内感染的控制工作,坚持不懈,打好疫情防控的“阻击战”。

当前,大家如果要去医院看病就医,我们建议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分时段就诊,也要减少陪同人员,做好个人的防护,戴口罩进入,并且要自觉亮“码”,同时也要配合做好体温的检测和分诊。为了合理分流门诊患者,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我们持续推进了预约诊疗和网上复诊、在线续方、配送药等医疗卫生服务“最多跑一次”项目。目前,全省有408家医疗机构4.7万名医护人员在线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大家可以登录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进行网上的问诊、配药。我们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减少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机会,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之声)

提问:这个问题我想提给我们的喻主任。作为我省紧急组建的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他们是从四面八方赶来去支援武汉的。在平时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协作完成的?同时在一线他们碰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谢谢。

喻成波:主持人好,记者朋友好,谢谢你的提问。大家都知道,我们这支医疗队伍是紧急组建的混合编队,医生来自各大医院的感染科、呼吸、危重症科、ICU等相关科室。我们组建了科室病区的架构,整建制接管武汉市四院的几个病区。经过几天的磨合,病区很快顺畅地运转起来。在我来说,第一批紧急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外界猜测的人员紧张和物资紧缺,而是未知和恐惧。大家都知道,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来到武汉,要在武汉待几多久未知、风险有多大也是未知,对接我们的当地医务人员的基本健康状况也是未知的。最先来到武汉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自己去摸索、探索、创造经验以供后来的医疗队来吸取教训。我们医疗队实行每日的例会工作制度,商讨和解决各种问题,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及时组织病区专家讨论。我们随队的指挥部也给予了一线战斗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障。

最开始来到武汉的时候,面对大量排队住院的病人,我们队员都心情很沉重,危重症病人也较多,当时的死亡人数也不少,尤其是我们队里有部分年轻医护人员在来之前并没有经历过这种患者的收治,难免有些恐惧心理。我们在隔离病房,病人与病人看似有些冷漠,或是陌生感。病人同样是有非常恐惧的心理,我们如何打开这样的局面呢?我们首先对我们年轻的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做好个人防护,消除他的恐惧心理。怎么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呢?这是我们浙江的医务人员经过充分精心的诊疗,使他周围的病人迅速好转、出院,给他做好榜样,给他带来希望。所以我们在日常诊疗工作之外,做好心理安慰一样不可或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5口之家全部被感染的案例,婆婆不幸去世,公公因为重症新冠肺炎住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丈夫在宾馆隔离,孩子在武汉市儿童医院住院。住在我们所接管的医院的是一个女主人,每天见到我们医护人员都是以泪洗面,精神压力非常大,这个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医护人员给她特别的关注和关心,查房时常和她分享其他患者康复出院的消息,帮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好消息是,这位患者很快治愈出院了。

除了心理安慰,我们医务人员有时还要照顾病人的生活。我们治愈年龄最高的是一位92岁的婆婆,一位老者,她因为合并很多基础性疾病,比如说心脏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梗塞。在这个特殊时期家属没法陪护,所以这位婆婆一切的生活料理都由医护人员悉心承担。这位婆婆在医院住院近50天,她出院时流下了感激的泪水,舍不得离开我们浙江的医护人员。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回想这些,我们每个队员都心潮澎湃。离开武汉的时候,也就是前几天,当地的医务人员、病人的家属以及公安干警,还有自发来的群众,手持国旗站了几里路为我们送行,久久不肯离开,眼含着热泪,互道珍重,街道两旁有汽车自发为我们鸣笛,这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令我们动容,这段难忘的经历实在让我们终生难忘。 

从大年初一到3月22日回杭州,我们第一批援鄂紧急医疗队太不容易了,我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们在武汉前线连续整整奋战了58天,我们一共收治病人293人,治愈出院252人,收治病人和出院病人均超过了浙江所有驻武汉医疗队的30%以上。我们实现了当初车书记出征送行时的约定:武汉的樱花开了,西湖的柳树发芽了,春暖花开之时,家乡的人民在杭州迎接你们凯旋而归。

如今,我们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平安凯旋归来,在这里非常感谢大后方和全省人民给我们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澎湃新闻)

提问:我们知道浙江医疗队在荆门已经持续作战了一月有余。我请问这一个多月来浙江援荆门医疗队的救治情况是怎样的?谢谢。

周建仓:谢谢这位记者朋友。根据国家救治新冠肺炎“一省包一市”的统一部署,浙江省共派出两支医疗队加一支疾控队伍共170人支援湖北荆门。第一批邵逸夫医疗队2月12日到达后,根据要求改建成一个重症新冠病毒感染ICU病房,第二批台州医疗队19日到达以后建立第二个ICU,总共45张床位。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医疗队共收治重型、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57例,其中危重型36例,这当中有4例患者上ECMO治疗,病人病情还是很重的。经过医疗队的积极干预,当地重型危重型患者例数由2月12日的111例,降低到3月25日2例,目前这2个病人已转交给荆门市一医院团队,医疗队会继续给予帮扶。可以说,我们医疗队完成了荆门之行的使命。现在,荆门重症患者的病亡率上升趋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其病亡率从湖北省第一位下降到了第5位;已累计23天无新增死亡病例。

我们刚到荆门时,发现当地除了病亡率高且攀升速度快外,还存在医疗救治分散、重症患者救治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省医疗队一方面集中优势救治重症患者,建成一个重症救治中心和2个ICU病房;另一方面,借助疾控队伍的优势,建立新冠肺炎重症病例风险预警指标,对ICU病房外及周边县市重症患者主动干预会诊和早期筛查,实现重症病人的早期预警和规范治疗;同时,我们还通过建立协同作战机制、制定多项管理制度及流程,与当地医护人员“一家人、一盘棋、一条心”,使治疗达到标准化和同质化水平。此外,严把院感控制规范,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

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医疗队ICU建成后,我们摸排到同院的普通病房有一位ECMO也就是人工心肺机支持的重症患者,这是一位33岁的年轻患者,他是在做抗“疫”志愿者时感染新冠病毒的。我们马上决定将他转入ICU。他所在的普通病房与新冠ICU病房分布在相邻的两幢楼内,虽然直线距离只有短短的100米,但转运却需要反复精细筹划。我们拿着米尺到处测量电梯、门的宽度,设计精密的路线图,同时演练了无数次,预想一切潜在的风险。转运当天,十多个医护,各司其职,有人管仪器,有人管线路,有人控制电梯,整个转运过程紧张、紧凑,一气呵成。转入ICU经积极治疗后,患者顺利撤除ECMO及呼吸机,已于3月23日痊愈出院。他是一名萨克斯手,还反复表示等疫情过去后要来杭州给我们吹奏一曲萨克斯,让我们感到很暖心。

现在荆门的整体情况已经逐渐好转,马路上的车也多起来了,很多小区开放了,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这是对我们医疗队很大的鼓励。谢谢。


(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

提问:这个问题我还是想问一下邵逸夫医院的周主任。刚刚通过周主任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咱们荆门的疫情防控形势是逐渐向好的。目前我们浙江援荆门的医疗队主要工作是什么?除了当地的救治工作之外,还会为当地医院提供一些其他的帮助吗?谢谢。

周建仓: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目前,浙江医疗队在荆门的重症救治工作已经完成,邵逸夫医疗队和台州医疗队两只医疗队伍主管的ICU都已经关舱了,我们整支队伍也蛮振奋的。目前我们在做一些收尾工作,疾控队伍在开展复工复产指导、重点场所的消杀、发热门诊及密切接触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以及当地疾控能力培训等。

除了参与救治工作外,这段时间,我们还从重症患者救治、ICU护理、呼吸治疗等方面对当地医院进行培训,给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浙江队”。比如我们在4例ECMO治疗中,通过和当地团队反复交流学习,提高了他们对ECMO的管理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能力;另外,因为邵逸夫医院是国内率先独立开设呼吸治疗科的医院,针对本次疫情中患者呼吸系统受损较为突出的特点,医疗队从一开始就安排当地5名专职护士跟随呼吸治疗师团队,进行实时培训,目前这5名学员都能独立完成基础呼吸治疗工作;医疗队也对当地医院恢复正常秩序开展工作作了指导。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提问:我的问题是关于援鄂医疗队的,想问一下浙江医院的宋院长。我们注意到,在国家三部委公布的名单中,我省援鄂医疗队荣获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可否介绍一下你们在武汉的工作?谢谢。

宋柏杉:好的,大家好!我是浙江医院的宋柏杉,这次我作为领队,带领浙江省援助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第二批医疗队150人,1月28日驰援武汉。经过52天的奋战,我们终于回到了家乡,目前在安吉隔离休养。

我们这支队伍共有40名医生,97名护士,10名检验科技师,2名行政人员,1名消杀人员。队伍里面有60、70、80、90后,最年轻的队员出生于1996年。当时我在武汉给大家做出了承诺,要把这个团队完完整整地带回来。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我也感到了安心。

我们对口支援的是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在武汉,我们经过3天紧锣密鼓的院感培训以后开始上岗。从2月2日起,我们逐步整建制的接管了两个重症隔离病区、一个危重症病区,共90张床。截至3月15日,我们共新收治患者192名,治愈出院数135名,累计开展实验室检测项目22000多人次;向天佑医院累计筹集无创呼吸机5台、高流量氧疗仪5台、监护仪5台、正压头盔4个、心理康复训练仪1台,以及大量的储氧式呼吸面罩、防护服、护目镜等价值超过50万元的医疗设备和耗材。回来前,我们也特意将剩余的物资进行了分类归整,捐赠给当地政府、医院和养老机构。

让我们备受鼓舞的是,全队荣获了国家三部委的全国抗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其中有3人荣获了全国抗疫先进个人,有2人获得了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其中,有近50名队员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志愿书,45名队员已经被后方党组织批准为预备党员。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提问:我想同样提问一下宋领队,据我们了解,此次支援武汉,浙江医疗队没有队员感染,请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谢谢。

宋柏杉:好的。“打胜仗、零感染”是我们这一阶段病例诊断和医疗救治工作的目标。为此,我们在严格执行国家印发的一系列《诊疗方案》的同时,也是边工作边总结,我们组织队内专家编写并更新了三版《武汉天佑医院隔离病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建议》,应该说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天佑经验”。《诊疗建议》对所有医疗救治流程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也对确保我们整个医疗队的医疗质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队非常重视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中药治疗,在病区里面实行中西医双主任查房,病区患者的中医药治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我们实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危重症患者炎症反应、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总计配发处方中药3000余帖。另外,我们还与后方浙江医院的重症医学团队开展了两次的远程会诊,就ICU病房的危重患者的病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共同研究制定危重患者的下一步诊治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也提高了ICU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成功率,降低了病亡率。

除了日常的救治工作外,我们积极探索与天佑医院的合作新模式。比如,除了我们整建制接管的三个病区外,2月15日起我们派出了3位专家担任医院另外三个重症隔离病区的病房主任,负责这些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普及中医中药的知识应用,快速提高天佑医院医务人员的救治能力,保证全院医疗质量的同质化。

另外一块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院感控制方面,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筑牢阻断屏障,做好工作场所和驻地的感控。在队员管理方面我们非常严格,设立了感控专岗,把好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穿脱关和防护用品质量关。制定隔离管理办法、具体流程等,规定队员外出上班时的外衣裤和鞋子不得带入驻地房间。在武汉的工作生活我们也很简单,就是从驻地到医院两点一线,未经允许禁止外出,也禁止队员在驻地串门聚集,一日三餐均用餐盒,单独用餐。同时我们也积极创造条件,在驻地酒店一楼侧门设置了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在污染区是专门放我们外出上班的外衣裤。在天佑医院感控管理方面,感控专职人员积极介入,从门急诊到隔离病区,从医务人员上下班路径、标本运送到患者外出检查、转运、出院等环节,都进行通道评估;梳理日常清洁消毒流程、诊疗器械用品消毒处理流程、出院患者终末清洁消毒流程、医疗废物处置流程等,都进行严格把关;对医疗工作区域实行了5S管理,全程跟进医用织物、医疗废物、污水等重点环节,切实把好安全关。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浙江电台城市之声)

提问:我想问一下咱们浙江重症护理支援队的队员,舟山普陀医院ICU护师虞丹旎。虞护师您好,在之前的记者会上,有媒体同行介绍了你们在当地英勇奋战的故事之后,令我们无比感动。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和你的战友们作为浙江省重症护理支援队在当地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在整个的这个过程当中,它与你们平常的工作有什么不同?另外就是全程下来您最大的感受如何?谢谢。

虞丹旎:谢谢主持人,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浙江重症护理支援队是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我们整个团队只有31个人,其中30名是护士,来自全省县区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或者是有重症监护室工作经验的护士,还有1名是我们省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是1月28日上午到达武汉的,经过了简单的休整了必要的培训以后,立马进驻到了武汉市肺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与他们本院的护士一起,加入到他们的团队中一起工作的。我们连续在武汉工作了55天,累计管理床位20张,累计护理患者70人,其中65人是危重症患者。

我们刚到武汉的时候需要每天连续工作6个小时,这期间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而且休息的时间也是非常不固定。我们队员也都是非常地疲劳。而且跟普通病房不一样,ICU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密闭的环境,需要室内温度维持在22到23摄氏度,所以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我时常可以感觉到汗珠是在防护服里面滚动的。像我们的队员程飘很多次从病房出来心率都在140以上,男护士赵建忠几次差点晕倒。日常的工作我们除了要完成患者的治疗之外,我们还要操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仪器,还要每3个小时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处理患者的排泄物,处理日常的医疗垃圾,还要完成患者的生活照顾等等。

其实我们的工作性质非常特殊,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危重症患者,都是躺在病床上不能给予你很多反应的患者,而且是大多使用了ECMO和CRIT这种高级生命支持的,所以我们长时间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面内心也是非常压抑的。而且刚到武汉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面对患者的离开,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的死亡病例,这对于我个人来说,内心是冲击非常大的。但是当偶尔能够得到患者给你的一个反馈,比如说他对我们的声音、对于我们的呼唤有一个反应的时候,我们又是非常地感动,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哭,虽然我们知道泪水会把护目镜弄花,但是我们还是非常情不自禁。其实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情,但让我觉得内心最感动的还是当看到病床上面躺着的是我们自己的医护人员,有一个患者他是武汉当地的医生,他是最早期感染新冠肺炎的,我们到达的时候他已经住了很长时间了,我们到达后的一个多月,他病情非常地反复,经过多次的插管、拔管,到最后的气管切开,病情才稍稍稳定下来。在我们离开之前,他也很有幸的从危重症转为了重症,其实他非常地幸运,对于我们来说也非常地欣慰,这意味着我们这段时间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都是值得的。

我是一名90后,在我的团队里面我们有4名90后,其实之前大家都觉得90后还是孩子,我也一直是这么觉得的。直到遇到这次疫情,有了这次经历,我们才知道原来90后都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可以挑起重担,可以撑起一片天的。而且这次的支援经历让我们学会了更多的危重症患者护理和急救的工作经验,这对于我们日后的工作都是有非常大帮助的,而且我们也学着更加的坚强了。

这次疫情很多人都说我们是“最美逆行者”,我们是“白衣战士”,但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人,我们都是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正好疫情出现了,国家需要,我们刚好又是专业的人,所以我们选择去了武汉,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我相信,换做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这么做的。其实我们最大的心愿,是希望以后大家对待护士这个职业,能够像对待其他的职业一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尊重,谢谢。


骆莉莉:谢谢虞丹旎。我们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各位发布人和各位记者,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我要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